Bookmark and Share

 
 


神所策劃的宣教策略
陳偉明(澳洲中信宣教士)

「對那城裡的人傳了福音,使好些人作門徒,就回路司得、以哥念、安提阿去,堅固門徒的心,勸他們恆守所信的道;又說:『我們進入神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艱難。』」(徒十四21-22)

使徒行傳是新約中唯一的歷史書,闡述初期教會的宣教事業如何開展:其對象及模式,可成為今日每一個繼承者(信徒)的榜樣。

Ⅰ. 宣教的模式:
以口述─「我們所看見所聽見的,不能不說。」(四20)
被看見─「眾人聽見了,又看見腓利所行的神蹟,就同心合意地聽從他的話。」(八6)
用生命─「因我活著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處。」(腓一21)
復活的主乃活在他們的生命及生活中,成為有力的見證。

II. 宣教的目標:
主對門徒說:「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可十六15),「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太廿八19)。
這就是主頒布給門徒的大使命,是主在地上工作的延伸,也就是教會宣教的目標。使徒行傳讓我們清楚知道門徒怎樣去達成這目標。

(一)地域上的目標─「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一8)開始時門徒聚居耶路撒冷(參一1-八3),放膽傳講上帝的道(參四31)。上帝透過耶路撒冷的教會受迫害,門徒四散,卻使用了他們堅毅捨己的生命見證及隨著他們的神蹟奇事(參八4-13),反把福音傳向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再至非洲(參八26-39);又揀選保羅成為外邦的使徒,在聖靈引領下,不顧性命把福音傳遍小亞細亞(參十一19-十五35)、歐洲(參十五36-廿八15)及當時的地極─羅馬(參廿八16-31)。

從保羅三次的旅行佈道,略窺其策略,就是先以敘利亞的安提阿為基地,由近至遠地邁進。先是居比路,加拉太地區,後是亞細亞及馬其頓,都以該地區的較大城市或港口為目標,如撒拉米、以哥念、腓立比、哥林多、以弗所等,取其人流較多。建立教會後亦以巡迴方式重臨堅固信徒,日後當地信徒也能承擔附近城鄉的福音工作,以致保羅在羅馬書說:如今在這裡再沒有可傳的地方,而要繼續開展新工場─更遠的西班牙(參羅十五23)。

(二)地點上的目標─「你們往普天下去」,除了指世界的地域,也指在普天下任何一個地方、一個角落。門徒也真的走進每一處所到之地傳福音。無論是屬反對勢力猶太人的聖殿、有宿怨的地區、遠近的城市和村莊、荒蕪難走的曠野、各猶太人的會堂、不相往來之外邦人的家、有人聚會的河邊、幽暗的監牢、充滿偶像的城市、公開的市集、外邦議會開會的地方、知識分子的學房、眾人反對喧嚷的營樓臺階、猶太人最高權力所在的公會、受審的地方、遇海難的船上、偶遇的小島及被軟禁的住處,都是門徒宣講上帝的道之地點。

(三)對象上的目標─「萬民」。正如保羅所說:「無論是希臘人、化外人、聰明人、愚拙人,我都欠他們的債」(羅一14)。門徒傳福音的對象是深入每一個階層﹕
從文化來說─由同文化,近文化以致異文化。

從種族來說─由猶太人,進了猶太教的外邦人(參二10,十四1),原是彼此不和的撒瑪利亞人(參八5),說希利尼話的猶太人(參六1),寄居外邦的猶太人(參十四1),轄制他們的羅馬人(參十1),以致拜偶像的外邦人(參十七16-17)。

從群體來說─由兒童,少年人,連男帶女,到老年人。

從社會階層來說─由靠人賙濟的乞丐,地位微小的奴隸、寡婦,被社會憎惡的囚犯,文化未開的土人,普通的家庭主婦,富有的女商人,尊貴的婦女,監牢的禁卒,到深具影響力的宗教領袖─祭師、法利賽人、撒都該人,管會堂的人,研究哲學的知識分子,有權勢的地方官吏、外邦的太監、顯要的政府議員,甚至王親國戚。

(四)果效上的目標─「作我的門徒」。不單使人作信徒,乃是主的門徒。即以主耶穌為我們的榜樣,活出祂的樣式;以祂為老師,行出祂的教訓。大使命(參太廿八18-20)告訴我們,教導與洗禮是使萬民作門徒的兩種方法:

施行洗禮─當人悔改相信耶穌的救恩時,使徒就為他們施行洗禮(參八36-38)。洗禮是內心生命改變而行在外面的一種象徵記號;是在公眾面前承認他們的信心,可以看見的一種行為。

教導信徒─透過建立教會,教導信徒敬拜事奉及相交的真理。除了在耶路撒冷的教會,使徒亦在有人信主的地方建立教會,並時常回去堅固,幫助他們,即教導他們(參八14,十五22-32),使信徒成長為主真正的跟從者─「門徒」。

回看今天,初期教會的宣教策略還適用嗎?答案是肯定的。關鍵是信徒要起來做門徒,門徒要踏出作主工!我們願意嗎?在上述眾多的對象與模式裡,我們必能被主用在當中,並且樂在
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