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前宣教
新冠疫情爆發至今已逾兩年,各地政府無論是採取「清零」或「共存」策略應對,生活還是要繼續下去。簡而言之,疫情未過,新常態已臨。新的生活形態已成為常態,舊日的生活形態已經一去不復返。這同時意味着教會的牧養、佈道和宣教也必須要有新的常態。由於篇幅所限,本文會集中討論新常態下的宣教事工,特別是門前宣教。
門前宣教(本地跨文化)
在談到新機遇前,讓我們先了解甚麼是門前宣教,簡單來說是指在本土向外來者傳福音。這些福音對象,可能是長期居留者如新移民;或短期居留人士如留學生、外勞或女傭。這些羣體有不同的特色和需要,加上他們自身的語言文化,使情況更為複雜。教會或只能集中向某一個地方來的特定羣體傳福音,如來自中國的外勞或印尼的女傭。
門前宣教的另一個挑戰是教會會友的宣教訓練。傳統的宣教是差派宣教士到海外工場,會友在後方禱告和支持;惟門前宣教的禾場就在家門口,教會的會友就是宣教士,這些外來者在教會中與會友接觸時,會輕易察覺到自己是否被接納。換句話說,他們都在觀察你們在遵行大使命時是否同時實踐着大誡命。因此整個教會都需要如宣教士一樣對宣教委身、對失喪靈魂充滿熱誠和對福音對象的文化和獨特有基本認識。這些都不會因為新常態而改變!
新常態下的機遇
因疫情的緣故,我們都會減少外出、保持社交距離、經濟也有或多或少的壓力。新常態下各人的生活並不易過。然而對於外來者,他們面對的壓力更大,且擁有的社會資源更少。例如我服侍的外勞羣體,到本地工作要付上高額中介費,因而背負很重的債務。他們的目的很簡單:用最少的時間,賺取最多的金錢,使家人(或自己將來)有更好的生活。因此他們普遍都對教會活動和福音不感興趣,寧可多開工或爭取時間休息。惟疫情使他們的工作在過去兩年陷入半停頓,同時又擔心會被解僱或不幸患病,心理壓力是蠻大的。加上在疫情管控措施下,他們除了工作外,只能留在窄小的宿舍。出現磨擦衝突,甚至自殺都時有所聞。但人的盡頭往往是神工作的起點,這些困境給了門前宣教新的服侍機遇,讓信徒能進到他們中間服侍。
外勞服侍經驗總結
以下是筆者在對新加坡外勞服侍的一些經驗總結:
1.與慈善團體合作,互相補足——慈善團體進到勞工宿舍服侍比教會容易,而這些團體也需要義工。
2.大誡命在大使命之先——不要急於傳福音,先讓他們感受到基督徒的愛心。我們在疫情期間,派發防疫用品、辦一些沒有太多宗教色彩的活動,如聖誕慶祝、中秋晚會等、過節時送上家鄉食品,讓他們知道我們的存在和對基督徒建立好感。
3.從他們關心的地方出發——勞工們最關心的是身體健康,也會因缺乏疫情資訊和防疫物資不足而恐懼徬徨。他們需要人聆聽其心聲。教會可發動會友中的醫護人員和輔導員或與機構合作,舉辦醫療講座和設立求助熱線。
4.長期工作,不可一曝十寒——不要期望一兩次活動便能結出福音的果子,任何耕耘都是長年累月的。
5.從羣體到個人——以上提到的羣體活動是讓他們感受到被關懷和建立信任。進一步的接觸和建立關係,必須從羣體轉向小型活動,製造相交的機會。我們曾辦過一些40至50人的郊遊活動,分成4至5人一組,由一位基督徒帶隊,沿途交談,建立友誼。
6.善用社交媒體——透過多次的接觸和建立信任後,就可以請他們「入羣」(中國勞工大多使用微信,好處是微信不綁定在手機號碼上,將來他們換手機或回國後仍然可以保持通訊),如此便可常給他們發有用的資訊,如教會活動資料和福音預工的短訊,引起他們對福音的興趣。
7.時機成熟便不可拖延——設立禱告小組,為當中對福音不抗拒、甚至有興趣、或有難處的朋友提名代禱。求神賜我們屬靈的洞察力,時機成熟便不可拖延,把握機會作個人佈道。
以上的提議,主要是從新加坡的外勞事工服侍的經驗總結而來。如文首所說,門前事工的對象五花八門,不能一概而論,只希望能拋磚引玉,對大家有點幫助。
(作者:季重賢是新加坡福音證主協會中國事工及培訓部主任、恩光團契的義務牧師、多年向當地的中國勞工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