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框框?

認識一位傳道人提早從教會牧職退下,想趁仍有體力時踏上宣教,回應多年前的呼召。其後疫情爆發,各國紛紛封城,他便一邊預備如與母會分享異象和需要,盼母會能差派及支持,一邊等候通關。經與牧者、執事會及差委會多次約見和會議後,到了通關日子,卻被告知:教會不認為到英國宣教是宣教的一種,因現在很多香港人用 BNO 簽證前往英國1,支持他恐被肢體非議,且因移民潮,教會的奉獻大幅減少,故教會沒法差派他……

固有觀念與新理念

傳道人聽後,帶着失望、疑惑及一絲的怒氣問我:「究竟教會怎定義宣教?為甚麼可差派宣教士到法國、德國或日本等地,卻就是英國不能?若更多港人往英國,福音的需要和契機不是更大嗎?沒經費支持就不能差派嗎?我需要的是明白我的心志,藉禱告和關心與我同行。」面對一連串提問,我沒答案,卻深深感受到他的失落和沮喪,想起某資深宣教士曾對新加入年輕宣教士提出質疑:「他不是長駐工場,怎稱得上是宣教士?」看來人們對宣教及宣教士的觀念仍停留在二十世紀前,面對時移勢易,若跟「一向的做法」或固有觀念對不上時,便難以接受。

傳統觀念視宣教為跨地域,向不同文化(包括同文化、近文化或異文化)、語言、文字的族羣傳福音、建立教會,所以宣教士必須離開本國。誠然這觀念並非錯誤,卻有不足之處,故宣教學者安德魯.沃爾斯(Andrew Walls)表示,今天宣教的特色是「從全世界去到全世界」2。另一學者萊特博士(Christopher J. H. Wright)則指出:「任何地方都是宣教禾場,包括你自己所住的那條街——只要哪裏還拒絕耶穌基督的福音或未曾聽聞福音,哪裏就是宣教禾場。」3 所以宣教是每個基督徒的使命,「每個基督徒和每一間教會既都是生活在上帝的世界裏,有意識地參與在上帝的宣教使命當中,那麼,他們的身分、話語與行動,就應該通通都歸屬於宣教使命的範圍。」4

持守與改變

觀念決定方向和行動。我們的差會可有被一些固有框框限制了我們的差派?我們有否為宣教及宣教士分門別類?面對今日全球疫情帶來的改變和機遇,我們要持守甚麼原則,改變甚麼觀念?

(作者:林施麗輝是中信國際差會協調主任)

註:

  1. 英國自 2021 年 1 月起開放讓合資格香港人申請 BNO 簽證赴英居留最長 5 年,之後可申請定居,首十個月有九萬港人申請。
  2. 參考《宣子兵法》第四課資料,頁24。中信國際差會,2021。
  3. 萊特著,鄧元尉、祈遇譯:《上帝子民的宣教使命》(台灣:橄欖,2011),頁 44。
  4. 萊特:《上帝子民的宣教使命》,頁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