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中的失敗

重新適應和學習

新冠肺炎毫無預警地給全球殺個措手不及。一年過後,大家意識到能完全恢復疫情前的狀況已機會不大,全球都要接受並迎接所謂的「新常態」生活。據個人觀察,教會一向是「慢人半拍」,也許有點「離地」,不大跟得上時代步伐,這或與傳統的「這世界非我家」、「教會只管屬靈事」的觀念有關,所以很多時未能應對社會的需要。

然而,是次疫情對教會影響甚大,特別是不能實體聚會,令教會霎時間無所適從,不得不趕快跳出「舒適圈」,面對實際運作的問題。雖然香港教會不像南韓教會般想法,不上教會聚會是沒信心、不屬靈的表現;但見眾多香港教會在短時間內便安排替代方案,如線上崇拜、線上施聖餐、線上團契聚會等,不會「坐以待斃」。傳道牧者也進入了「新常態」生活和事奉模式,無論是聚會或個人牧養,總離不開使用互聯網。其實對傳道牧者來說,確需作很大適應;因過去的訓練和事奉,都以「實體」為基礎,事奉性質以人為本;講道、探訪、查經、輔導等,都是面對面的事工。另外,他們也需重新學習,使用科技作新的牧養方法,這些東西神學教導是沒有涵蓋的。若傳道人是「科技盲」,學習起來更倍覺辛苦。

工場進入新常態

我們身在工場,也體驗了不一樣的生活。南韓的確診個案一度甚為嚇人,叫弟兄姊妹非常擔心我們的安全。感恩的是,我們身處的屬二線城市,人流沒首都般密集,以致相對安全。雖然如此,這裡也採取同樣的社交距離指引:學校停課、教會暫停實體聚會、娛樂場所暫停營業、咖啡館只准外賣等。曾經,疫情稍緩時,兒子的小學嘗試復課:學生要戴口罩、班房座位相隔一米、沒有小息、體育課因要戴口罩以致不做劇烈運動等。增加了安全度,卻減低了趣味。以往兒子喜歡上學,可跟朋友交流玩耍;現在很多學生都說上學沒趣,寧願放假待在家裡。

我們負責的大學教會,是借用學校社團的房間聚會。去年大部分時間大學都沒有復課,社團也不能使用學校設施聚會。雖然弟兄姊妹曾表達希望能回教會聚會,但大學禁止使用社團房間,我們只好學像香港教會般,維持網上聽道和查經聚會。

疫情是一場試煉

就是這樣,正如聖經所說的試煉般,雖沒有火燒,卻不知不覺間顯露了學生的本相。過往我們平均有八至十名學生聚會,剛開始網上聽道,人數跟實體聚會時差不多。然後,人數開始減少,到現在每週只有三至四名學生。查經方面,剛開始有六個學生報名,但後勁不繼:有時三個,有時全都缺席;到最後,取消了。究竟出了甚麼問題?因自從學校使用網課,學生都不用按時報到,只需上網看錄影。故此學生的生活作息日夜顛倒了:白天睡覺,下午才起來聽課,晚上玩手機到天亮才再睡。主日早上起不了床崇拜,查經也不上心。原來,這幾年我們在他們身上所作的,仍是虛空;他們的根基,仍是沙土,經不起疫情帶來「新常態」的試煉。

看見其他宣教士分享,在這期間化危機作轉機,使用網絡作更大服侍:網上崇拜人數多增幾倍、更多人參加主日學、接觸更多未信者等,我為他們感恩,感謝主使用他們。同時,面對自己宣教生涯所作的,一個疫情便讓一切似歸於無有,不單無奈,更是衝擊。前來這城市的中國留學生數目愈來愈少、教會信徒的生命這樣不濟,我難免向主發怨言:「我在這裡做甚麼?我仍可以做甚麼?」當然,在逆境中人是需要帶著積極心態面對,俾能最終戰勝困難;但說實在的,心靈的苦澀是難以逃避、不能否認的。正如今天的香港,多少人心靈受創傷?多少希望幻滅了?多少人因疫情失去工作、找了多月仍未有新工作?家庭經濟陷入前所未有的壓力?多少人失去了經年的友誼,只因觀點立場不同?這些苦澀,並不是一句「明天會更好」便能解決,何況怎樣能看到更好的明天?

回到信仰的基本

真的,如果沒有信仰,沒有真正信心的信仰,一切只是空口說白話。楊牧谷牧師說:「信仰不是用來解釋苦難,而是用來承載苦難。」因此,我只能回到信仰的基本,尋找及倚靠那以馬內利的上主。因為,我是從祂而出;離了祂,我就不是甚麼,也不能作甚麼。我未必能找到答案,但我知道,禱告不是為了答案,禱告也不一定帶來正面的果效。禱告,乃是對上主的信任,即或不然,祂仍是我生命的主。禱告,乃是重新將自己放在祂手中,重新歸回安息。瘟疫是一場試煉,對我也是如此,要試煉我對主的信心、對弟兄姊妹的愛心、對事奉的忠心。

「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裡面煩躁?應當仰望神,因祂笑臉幫助我;我還要稱讚祂。」(詩四十二5)

(作者:梁志韜是香港中信駐南韓宣教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