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ndon Eye下之再看日不落帝國

對於許多在香港生於斯、長於斯的人來說,英國可說是一處「這麼近、那麼遠」,既陌生又熟悉的地方。信步於倫敦牛津街一帶,會遇到熟悉的雙層巴士和路牌;每年的聖誕燈飾使人彷彿置身尖東;蹓躂於白金漢宮、西敏寺、大笨鐘、泰晤士河和倫敦眼附近,昔日只能在電視上看到的地方盡收眼簾。對筆者而言,「日不落帝國」的不似預期卻帶來莫大的衝擊,同時也是反思和蛻變的機會。
由快速到慢活
或許是現居於小鎮,和以往住在香港的對比實在太大的緣故,所以要一段時間才能適應這裏慢活的生活節奏。這裏大部分人走路慢、開車慢,連辦事效率也很「悠然自得」—他有他的生活,你有你的忙碌。認識一位弟兄來英後兩年半才成功取得簽證,其申請猶如跌入黑洞,他的焦慮和無助可想而知。對於凡事習慣「唔使急,最緊要快」的香港人來說,學習帶着微笑和信心等候,懷着同理心,多些理解和體諒,並忍耐到底,實在是不容易卻又是必須要的操練。
由「罕」談到「長」談
無論在超級巿場、街頭還是家門前,遇到不認識的人往往也會點頭問安,如果碰見認識的人,很多時更會停下來寒暄一番,這就是英國著名的 small talk。既是 small talk,最好不要期望是深情對話,但本地人對此樂此不疲。某位弟兄曾分享,其妻做了些港式小吃送給鄰居,原本預計往鄰居處十分鐘便回家,結果一去便是兩小時!對於以往習慣回家便冷漠地關上大門,對鄰舍不聞不問的部分香港人而言,或者我們可以 start from small(由小而始),愛鄰如己,分享神愛。
由教會化身「社區中心」
筆者認識的華人(包括香港人)的聚會教會可簡單分為華語教會和本地英語教會,而華語教會則再分為雙語(普通話和廣東話)教會,以及普通話或廣東話教會。無論哪種教會,她已不僅是教會,而是社區中心。這不是說她失去其本質,而是在原有的本質上多添一重意義。很多從華語地區負笈英倫的留學生及移英港人剛到埗後會到教會,因為他們知道那裏肯定找到「同聲同氣」的人,意味着他們更容易踏足教會,且會就生活各樣大小事尋求意見和協助,造就了溝通和交流的機會。這絕對是我們關愛鄰舍、見證基督和傳揚福音的契機。
不少本地英語教會近年都有感動開展華語羣體事工,如開辦英文班、成立留學生或香港人團契等,更有本地英語教會聘請有華語背景的普通話或廣東話傳道同工,以牧養來自不同地區、具不同文化背景的華語羣體。當英國本土教會、傳道同工,以至弟兄姊妹都因着基督的愛張開雙臂,歡迎、擁抱、接納我們,我們也可問問自己和禱告上帝,「舉目向田觀看,莊稼已經熟了,可以收割了。」(約四35),這時候我們可以為祂、為這片土地做些甚麼?
阿鋒想你知:英倫多面「睇」
- 信仰:英國政府 2021 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只有 46.2% 的人自稱基督徒,令基督教自 1801 年首次人口普查以來,第一次成為少數的信仰。
- 教會:根據英國 National Churches Trust 的數據顯示,過往十年英國共有 3,500 所教會「關門大吉」。當中有些教堂被荒廢,也有不少教堂被改建成商店、酒店、娛樂場所,甚至酒吧。
- 英國華人事工:感恩經過近兩年籌備,英國中信正式於 2024 年 7 月得到英國政府當局批核成為註冊慈善團體,並於 10 月獲接納成為中信國際差會成員之一。在此感謝中信國際差會和各地中信的支持,也請大家繼續為英國中信禱告。
- 文化:除了 small talk 外,英國人也喜歡問候別人。小時候在英文課所學的「How are you?」「I’m fine. Thank you!」更是不分晝夜在全英不同角落被使用。如果想更地道,可以再加一句「And you?」始終禮多人不怪!
- 飲食:不少人來到英國後便瞬間變「廚神」,主因是外出用膳選擇不多、味道一般和價錢昂貴。近年不少超級巿場設有亞洲專櫃,所以不用老遠走到中式超巿,也可找到中式調味料和基本食材。
- 交通:延誤和取消可說是英國公共交通服務的常態,除了天氣、意外等因素外,有預告的罷工也是主因之一。不過最令人沮喪的並非收到班次延誤或取消的通知,而是無聲無息、若無其事的脫班……
(作者:陳宇鋒是英國中信事工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