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的留守兒童

隨着中國經濟崛起,與泰國的貿易往來激增,引發了學中文的熱潮。泰國政府鼓勵所有學校增設中文課程。泰國北部山區和村子裏的學校因資金有限,教中文的老師不多,這成為教會和我們服侍的機會。我們以義工身分跟禾場同工見村長和校長,在村裏舉辦中文補習班,讓村裏的青少年與兒童藉着學習中文提升技能和生活遠景。當然我們最希望能藉着教中文接觸孩子和家人,向他們傳揚福音的好消息。
複雜的親子關係
咪妮來自泰國人村子,她所在的小學有好些學生都來佈道所的中文補習班學習。這些孩子一放學就踏着自行車或走路到補習班,開開心心跟禾場傳道夫婦交流,談論他們在學校的事情,述說他們家裏各樣大小事。原來這些孩子大部分都與祖輩同住,父母不在身邊。幸福的一年可以見父親或母親一或兩次;有些則從沒有見過父親或母親,因他們從小就跟祖父母成長,父母親在他們很小的時候就離異了。我們跟他們聊起家庭關係時,起初真是摸不着頭腦,說這個是他家的胞妹,那個是他家的胞弟,可是胞弟胞妹的爸媽不是他的爸媽;有些會對我們說:「老師,你是問我的爸爸嗎?你想認識我的哪個爸爸?」這些孩子的家庭關係真複雜,有幾個爸媽,同住的又不是自己的爸或媽。誰能讓他們知道何為真愛?!
咪妮是孤兒,她年老的祖父母靠政府津貼撫養她長大。她是乖巧、孝順和聰明的女孩。她很好學,每天放學後都會出現在補習班,不但學中文,也學英文,還跟禾場同工學吉他。她很勇敢,記得我們第一次舉辦懇親會時,她在村長、村委、家長和學生面前彈奏。在禾場同工悉心栽培下,她在中學時就能幫忙帶領補習班每週六兒童活動的詩歌和遊戲。她也是佈道所第一批受洗的成員。她的祖父母沒有信主,但不反對她信主,還把她託付給傳道,在他們離世後繼續照顧她。流淚撒種,必歡呼收割!
藉中文班為主得人
慧玲是另一村子的中文補習班學生,她來的時候已經是中學生了,是住在泰國村子裏的傣族,來中文補習班不久後信了耶穌。她很乖巧又勤奮,平日讀書,週末工作。信主後,因她對中文的理解有限,我們到她家用英語作信仰跟進栽培。起初她父親以為我們教她中文和英文,幾次以後才發現女兒手中看的是聖經,但他沒有生氣,只是告訴女兒傣族不可以信耶穌,並繼續歡迎我們到他家。接下來的日子,慧玲到教會時受到攔阻,她心裏難過,常為父母的得救流淚禱告,但她堅持信靠主耶穌,暗中讀聖經和禱告。有一次我們在醫院為慧玲禱告時被她母親看見了,但她也沒說甚麼。
隨着年日,我們與慧玲的父母建立了很好的關係,傣族過節時會通過慧玲邀約我們到他家吃飯。感謝主!在新冠疫情期間他們禱告相信耶穌,但父親身為家中長子,認為不能背叛自己祖宗的信仰,只敦促妻子和女兒星期日上教堂,後來妻子忙於工作就沒去了。感謝主!慧玲大學畢業後回到教會開辦的中文補習班執教兩年,有更多機會得到栽培與牧養。求主繼續堅固她對上帝的信心和認識,並賜她愛神愛人的心,帶領她所接觸的人認識主耶穌。
常言道:有關係就沒關係!耕耘真誠和愛的關係,終會有開花結果的一天。
秀梅師母想你知:
- 泰國根據佛曆,以公元前 543 年釋迦牟尼涅槃之日為元年。當你買東西要求收據,就會發現他們寫的年份是 2567,不是 2024。
- 佛教思想深入泰國人的生活形態,強調自我內省和個人修行,要求控制情感和肢體活動。因此泰國人平時待人接物注重禮貌、矜持,說話輕聲,個性含蓄,語調平和,不喜歡大聲說話和誇張的手勢。衆目睽睽之下與人爭執和咄咄逼人的表現會被泰國人認為是缺乏教養的行為。坐着時露出腳底或鞋底,用腳或鞋指向任何人或物,談話時用手指指着對方或別人,都是很不禮貌的。
- 知足是泰國社會的優良價值。他們以廣闊的心胸接受和包容不同的事物、觀點和宗教,不喜歡競爭,性格隨和。因此只要生活安定,泰國人就安居樂業。他們的幸福指數高居世界第一。泰國人信主的百分比因此少於百分之一,還是一塊福音硬土。他們會耐心微笑聽你分享福音和見證,喜歡祝福禱告,卻很難接受獨一真神、唯一救主的觀念。
(作者:劉胡秀梅是新加坡中信駐泰北宣教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