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隨想

若你曾來南韓旅遊,或有這樣的經驗:在街道上突然被人從背後推開,轉身一看,是位上了年紀的大叔或大嬸;推開你之後,不顧一眼便往前走。相信這時你會問:攪甚麼呀?

這在其他地方算是帶點粗暴、自私的行為,卻是南韓的日常,不會覺得是沒禮貌,因南韓文化深受儒學思想影響,當中的階級觀念和長幼有序尤甚。長者在社會地位超然,若他覺得你「阻街」會毫無預警地推開你、乘車或付錢也是施施然插隊等。因為重視長幼次序,故初相識時第一句便要問對方年齡,以確定是否需用「敬語」;後輩對前輩恭敬有加,彎腰躬身隨處可見,跟前輩喝酒也要轉過頭去喝;老師掌摑學生、學兄學姊欺凌學弟學妹,是學校公開的文化;辦公室小職員被上司無理對待等。

儒家文化的影響

南韓素稱「禮儀之邦」,南韓人對儒學非常重視,從古時已將其中的禮儀學問融入國家文化中,或可說,南韓比現在的中國更能體現儒家文化。然而,過分的長幼和階級觀念,亦造就了特權意識,一旦踏上了特權階層便失去謙卑自省,利用等級文化進行權力暴行。本應是溫文有禮的君子,卻成為咆哮施暴的惡人。今天,南韓人也察覺到有關問題,特別在軍隊裡欺凌致死的個案愈來愈多,如何能整頓整合固有的文化觀,是南韓要認真處理的事情。

暴力,是使用激烈的行為和力量,無論是有形的拳腳行動、或是無形的言語態度,目的皆為傷害對方的心理或身體。暴力從來都不受歡迎,但不是所有暴力皆為自願,自衛時或無可避免出現暴力。雖然以暴易暴不是最理想,惟面對極不公平公義的暴力侵害,為了保護家庭、財產、甚至未來,人逼不得已或需以暴力還擊。有暴力行為,不等於就是暴徒。如果只針對個人,我相信人可走到極致,如聖經所言:「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由他打」(參太五39);但若是對著家人、子女、朋友或社會未來的一代施暴而不還擊,這是姑息主義,難聽點說,更是在參與其中的惡、製造更大的惡。

保護這城的回應

中國人本是擁有優良的傳統文化,奈何在物質和個人主義下,這些文化漸漸失去,人變得自私冷漠,只關注眼前利益,不關心別人和社會公義。香港擁有的寶貴核心價值,正被粗暴地破壞。今天香港暴力的源頭,正是失去維護社會公義功能的有關單位,其餘的所謂暴力行為,是為了保護這地土的未來的一種回應。

在遠方的我,沒能在其中經歷及感受,只能每天為這城禱告,因我相信那位聽禱告的上主,是公義的明光;我們的盼望全在乎祂,我們的未來全在於祂。

(作者:梁志韜是香港中信駐南韓宣教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