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觀光客還是旅行者

神恩處處

我在香港本土從事「居港日本人事工」。本土異文化宣教的第一個衝擊就是體驗「神蹟」。

事工的頭一炮是為居港日本人舉辦廣東話班,卻一直無人問津。過程中聽聞這種活動已是夕陽工業,正心灰意冷之際,卻收到一個電郵查詢,建議可否更改上課時間,因她本人很想參加。最出人意外的是,她後來帶同三位日本人朋友一起報名,令我喜出望外,感到如有神助。廣東話班由 2018 年至今年才剛剛落幕,經歷七年歲月,若不是神的幫助,早就「摺埋」(廣東話,意即停辦)。隨後籌劃了林林總總的活動,都能繼續吸引居港日本人參加。神蹟陸續有來,神恩處處,心存感恩,我的感受是:「神很愛居港日本人!」

在港生活的自在

我過去從未有機會接觸這麼多居港日本人,細問參與廣東話班的日本太太們:「你們愛香港的生活嗎?」她們紛紛表示非常熱愛,原因主要是香港擁有「自由文化」,香港人說話坦率、直白,與港人溝通可以無拘無束,感覺非常容易相處。我們以為日本人形象非常有禮的同時,他們其實深受自身文化的束縛:處處須為他人好處設想而變得拘謹,小心翼翼與人相處而產生無形的隔閡。記得在日本短宣時與一位當地牧師交談,他告訴我,日本教會的弟兄姊妹與外國人相處時較能從容分享心事。從這牧師口中間接印證了為何日本人喜歡香港的生活,因為他們感到比在家鄉生活得更自由自在。

極端個別事件

有次我在一個推動關心日本的差傳聚會中遇上一位姊妹,她分享了向日本人傳福音的經歷,印象尤深。

話說該姊妹有一位共事多年的日本人,交情頗深。某日她送贈聖經作為禮物,對方的反應令她意外,因為第二天他竟將禮物打回頭,拒絕接受;另一個經歷是有位接受了她的聖經的日本太太將禮物帶回家,丈夫十分反對,叫太太把聖經打回頭。經此之後,我作為鑒戒,提醒自己向日本人傳福音不要急進和輕舉妄動。不知道以上事件是否只屬極端個別例子。

有位弟兄在工作上認識很多日本人,他讓我知道,縱然感覺日本人硬心,仍要勇敢一點向他們分享信仰,並說日本人不是我們想像那麼抗拒信仰。祈盼福音的種子能打開人的心田。也聽聞歸主多年的日本人分享,在家中竟然發現不知何來有本聖經,都是很有鼓勵的見證。

如果你相信向日本人傳福音是硬土,那麼你要想一想主耶穌,祂到自己的地方,自己的人倒不接待祂。我承認向日本人傳福音有難度,但耶穌成功跟撒馬利亞婦人談活水,並在往大馬士革的路上對保羅說:「我就是你所逼迫的耶穌。」

宣教士想你知

在網絡上曾看過名為「人生旅程中,你是觀光客還是旅行者?」的短片,講述一對男女在異國旅行,女的拿出該區的旅遊指南細閱,兩人便展開以下對話:

男:不、不,放下那本旅遊指南,那是給觀光客的!
女:我是觀光客啊!
男:不,你是旅行者。
女:差別在哪裏?
男:觀光客想逃離生活,而旅行者是體驗生活。
女:偶爾想逃離生活有甚麼不好?
男:你不知道人生有多長,為甚麼要浪費時間來逃離?把精力花在體驗上吧!

這讓我想起很多香港觀光客外遊時,花了很多時間為美景、美食「打卡」,卻少有細味當地景點的歷史和體驗文化,這是另類逃離生活。值得反思的是,港人戲稱到「家鄉」(日本)旅遊,且熟知日本地鐵和巴士均鴉雀無聲,喧鬧的港人可有留意為人着想是日本人的品德?發現馬路上居然沒有垃圾桶,這是日本人「喜愛整潔」的美德;小學生必須獨自上學和放學,家長不可接送,這是從小培養小孩子的「獨立能力」;留意到日本食品安全與造假問題很罕有,這是「民族自尊」的高尚情操。港人到「家鄉」旅遊時究竟是觀光客還是旅行者?就看他們有沒有體驗當地的生活實況。

聖經教導基督徒在世是客旅,我們需要反思自己在世上是逃離生活的觀光客,還是切實體驗生活的旅行者?你可會想以旅行者的心態與日本人在短暫人生時光中,一同經歷相信扎根於永恆的福音?

(作者:洪少樂是香港中信駐本土差傳專員,負責差傳動員及服侍居港日本人)